7 月 29 日,当贝正式发布年度旗舰机型 —— 被定义为 “4K 杜比电影机” 的当贝 S7 Ultra Max。这款被冠以 “投影机皇” 的新品,凭借 ELRS 日蚀光学引擎、偏振控光、杜比视界、光学变焦、液冷散热及旗舰 MT9681 芯片等硬核配置,直指 “影像之巅”。上市首周便全渠道售罄,更在海外市场引发热潮,让这款定价 15999 元的国产高端投影成为焦点。![]() 一、逆势走红:国内售罄、海外疯抢的 “破局者” 在全球投影市场技术多元化与区域分化的当下,中国智能投影市场正经历调整期。洛图科技数据显示,2025 年上半年中国智能投影(不含激光电视)销量、销额同比均小幅下滑。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5000 元以上高端机型市场份额逆势攀升至 6.5%,其中万元级超高端市场同比暴涨 56%,印证了消费升级下用户对高品质产品的追捧。 ![]() 当贝 S7 Ultra Max 恰是这一趋势的 “破局者”。在海外 Reddit 论坛的盲测中,超过 60% 的国外网友在当贝 S7 Ultra Max 与售价近 4 万元的国际大牌产品间选择了前者;全球顶级投影论坛 AVS 上,相关话题阅读量超 20K,近 300 条互动中不乏自发团购、计划跨国购买的讨论 —— 有网友询问购买渠道,甚至有人直言 “10 月要专程来中国带一台回家”。这种 “高价国产投影征服海外” 的现象,打破了国产设备 “只靠性价比” 的固有印象。 ![]() 二、技术硬实力:三大创新重构高端投影标准 当贝 S7 Ultra Max 的走红,源于其对行业痛点的精准突破。长期以来,DLP 投影市场陷入 “亮度与对比度不可兼得”“高亮必噪音” 的困境,而这款新品通过三大核心技术实现了颠覆。 1、ELRS 日蚀光学引擎:亮暗共生的画质革命 其搭载的自研 ELRS 日蚀光学引擎,采用 48 颗激光器阵列与仿生三阶光圈设计,不仅将亮度拉至 5800 CVIA 流明(比传统旗舰高近一倍),还实现了 8000:1 的原生对比度,动态对比度更是高达 65000:1。配合影院级偏振合光技术,将光线扩散角从行业普遍的 15 度压缩至 8 度,光效率提升 10%,光通量密度提升 250%,画面亮度均匀度超 95%。 ![]() 对用户而言,这意味着白天不拉窗帘也能看清晰画面,暗部细节如夜景中的发丝、星空纹理都纤毫毕现 —— 实测其暗部表现甚至优于某品牌 0.65 英寸芯片机型,彻底告别 “高亮画面泛白、暗部一团黑” 的尴尬。 2、液冷散热:静音与稳定的双重保障 作为 DLP 家用投影行业首款搭载液冷散热系统的机型,当贝 S7 Ultra Max 将吸热效率提升 50%,噪音控制在低至 24dB。这一以往仅见于工程级电影机的技术,解决了 “高亮运行必高温噪音” 的行业偏见,让用户在白天观影、长时间使用时都能沉浸无干扰。 ![]() 3、杜比优化大师:专业画质走进家庭 首发的 “杜比优化大师” 功能,突破了竞品仅支持开关的局限,可按投射尺寸、幕布类型等环境参数定制调节杜比映射亮度。依托日蚀引擎的高亮度与对比度,叠加逐台校色和官方认证的影院级调校,其杜比视界表现更贴近创作原意,让普通家庭也能体验到专业影院的色彩张力。 ![]() 三、对话研发团队:中国创新如何打破巨头垄断? 针对这款产品的火爆,快科技专访了当贝投影产品总监越思文与光学总监邓登华,揭秘国产高端投影的突围路径。 关于海外走红:技术创新打破固有认知 越思文表示,海外用户的热情源于 “真创新” 带来的体验颠覆:“传统 DLP 行业一直在亮度、对比度、画质间妥协,而我们通过 5800 CVIA 流明亮度、三阶仿生光圈、专业校色三大突破,让用户在核心体验上感受到超越预期的提升。这种‘不跟随、不妥协’的技术态度,让海外用户看到了打破巨头垄断的可能。” 关于定价:价值源于技术而非品牌溢价 面对 “国产投影卖 15999 元太贵” 的质疑,越思文解释:“日蚀光学引擎研发投入数千万,48 颗激光器、液冷系统、影院级镜头的硬件成本占整机 60% 以上,而同配置国外品牌售价普遍超 3 万元。我们的定价不是溢价,而是让用户为技术创新买单,而非品牌历史积淀。” 关于技术方向:从参数内卷到体验落地 邓登华强调:“DMD 芯片是基础但绝非唯一,画质由‘芯片 + 光机 + 算法’协同决定,0.47 英寸平台经过多代优化,潜力远超想象。当贝的突破在于通过光路优化、DynamicX 算法,让技术真正落地为用户可感知的体验 —— 比如 131LP/mm 解析力的松林大师金圈镜头,让 4K 影像细腻度超越部分十万元级影院设备。” ![]() 四、行业启示:从 “中国制造” 到 “中国创新” 的跨越 当贝 S7 Ultra Max 的成功,不仅是一款产品的走红,更标志着国产高端投影进入 “并跑为主、局部领跑” 的新阶段。在光学技术、智能交互等领域,国产机型已实现对同价位国际品牌的超越;尽管在国际认证经验、品牌积淀上仍有差距,但正通过联合杜比实验室等专业机构快速缩小。 邓登华透露,未来技术将向更高刷(4K 120Hz + 低延迟)、8K 储备、专业校色等方向突破,同时拓展 AI、AR、车载等赛道,让顶尖成像技术覆盖更多场景。 从国内售罄到海外疯抢,当贝 S7 Ultra Max 证明:中国品牌无需依赖性价比,凭借核心技术创新同样能在高端市场赢得话语权。这或许只是起点,随着更多 “真创新” 的涌现,“中国智造” 有望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开辟属于自己的时代。 |
0 条回帖